明天是2025年的第二天,農歷也已進進尾月。舊時,進進尾月,有一個最主要的節日要慶賀,那就是臘日。關于臘日的時光,良多人以為是尾月初八,並且成書于南北朝的《荊楚歲時記》就已經如許記錄:“十仲春八日為臘日。”實在否則。《荊楚歲時記》記錄的只是南北朝時代楚地過臘八等節日的風氣。從西周至唐宋,臘日的詳細時光,分歧的朝代是紛歧樣的,就是統一朝代,它每一年的詳細時光也不是固定的。
各個朝代斷定臘日的方式很有興趣思,它們的根據是傳統文明中的“五德終始學說”。其年夜意如下: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所代表五種德性,稱為“五德”,它周而復始地輪迴運轉,王朝是以興替。各朝都有本身的“德”,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載:“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。認為周得火德,秦代周德,從所不堪。改年始,朝賀皆自十初一。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。”秦始皇以為周是火德,而水能滅火,所以秦代替周后,應是水德。漢代則以為:“(漢)伐秦繼周,木生火,故為火德。”之后的朝代,隋為火德、唐為土德、宋為火德。
“五德終始學說”同時也以為,德在運轉中是有“衰日”的,如火衰于戌日、土衰于辰日。而“王者各以其行盛日為祖,衰日為臘”,也就是帝王把本身所屬德之“衰日”,作為臘日。
周代,皇帝、諸侯在臘日舉辦年夜蠟祭,祭奠眾神,蒼生也介入此中狂歡。《禮記》曾記錄子貢不雅看魯國的年夜蠟祭后,收回“一國之人皆若狂”的感嘆。但五德學說一向到戰國末期才呈現,在秦代才被采用,所以周代的臘日究竟在哪一天,此刻無從得知。
漢代屬火德,普通以尾家教月里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。東漢《說文解字》載:“臘,冬至后三戌,臘祭百神。”出土的漢代竹簡“歷日”(即此刻的日歷)也證明了這個說法。好比永光五年(前39年)歷日中記有:“(十仲春)十七日丙戌,臘”,臘日正好標誌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;出土于敦煌淨水溝的地節元年(前69年)木簡歷日,由于昔時是閏歲,第三個戌日為尾月初五,離春節尚早,所以規則這一年的第四戌(尾月二十七)為臘日,正如南宋末《古今事文類聚》所說:“古法遇閏歲即以第四戌為臘,不成在十一月也。”
作為主要的節日,天然要好好慶賀一番。漢代的臘日,和后來歡度大年節的範圍相當,臘日的前五天即開端殺豬宰羊,《四平易近月令》中說,“十仲春臘日,薦稻雁。後期五日1對1教學殺豬、三日殺羊,前除二日,齊、饌、掃滌、遂臘先祖、五祀。”那時,臘日的前一天,還要舉辦驅儺典禮,目1對1教學標是驅趕疫鬼,如《后漢書》載:“季冬之月,星回歲終,陰陽以交,勞農年夜享臘。先臘一日,年夜儺,謂之逐疫。”此外,人們還在這一天團圓、宴飲,如蔡邕所說:“歲終年夜祭,縱吏平易近宴飲。”漢代史猜中記錄了不少團圓的例子,如苛吏嚴延年、太尉張酺都曾在臘日與遠方的親人團圓。東漢時代的年夜臣第五倫(字伯魚,京兆長陵即今陜西咸陽人),還曾因多年的臘日無法和母親一路過節,而“常悲啼流涕”。
唐代屬土德,慶賀臘日的每日天期和漢代紛歧樣了,以辰日為臘:“土始于未,盛于戌,終于辰,故鄉行之君,以戌祖,以辰臘。”實在不但唐代以辰日為臘,唐之后的五代戰亂頻繁、宋朝初年全國甫定,都沒有更改年夜唐的這一軌制。
敦煌遺書中,有不少手工繕寫的唐、五代以及宋初的歷書,臘日都是在冬至后的第三個辰日。此中,《梁貞明九年癸未歲具注歷日》(923年),在十仲春旬日的庚辰日之下,標注了“臘”;雍熙三年(986年),這一年十一月十四為冬至,十仲春十一日甲辰是冬至后的第三個辰日,《雍熙三年具注歷日》則在此日標注了“臘”;端個人空間拱二年(989年),十一月十五為冬至,十仲春廿日戊辰是冬至后的第三個辰日,《端拱二年己丑歲具注歷日》也在此日標注了“臘”。
唐代,到了臘日這一天,會舉辦各類隆重的典禮,感激上天賜賚的豐產和祖先的護佑。宮廷“蠟百神、祀社稷、享太廟”,也就是祭奠各方神靈、土神和谷神、皇室祖先;還會犒賞表裡官員面脂、口脂、紫雪、紅雪等“護膚保健品”,以及鐘馗像、年歷等年貨。平易近間會舉辦驅儺、圍獵等運動,還會制作臘酒、臘藥、臘肉。臘日圍獵,在唐代很風行,其本意是為了“野獵禽獸以享百神”,但更多的是體驗圍獵經過歷程的樂趣。唐詩中有不少臘日圍獵的場景,如“騎將獵向城南隅,臘日射殺千年狐”(岑參《玉門關蓋將軍歌》)、“圍合繁鉦息,禽興年夜旆搖”(劉禹錫《連州臘日不雅莫徭臘西山》)、“野外狐貍搜得盡,天邊鴻雁射來稀”(姚合《臘日獵》)等。
唐代,犯了罪的人,在臘日會獲得兩天假期,《唐六典》記錄:“臘、冷食各給二日,不得出所役之院。”
固然唐代之后,臘日的影響變小,但臘日在宋代仍存。宋屬火德,以戌日為臘,北宋歐陽修等編修的《太常因革禮》的《有司臘日百神于南郊》篇記錄,太常博士奏請:“今后,蠟百神、祀社稷、享太廟,請同用戌。”這個提議獲得了天子的批準。南宋的《夢粱錄》也說起:“自冬至后戌日,數至第三戌,即是臘日,謂之君王臘。”可見,宋朝初期的一段時光,是以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為臘日的。
宋初,臘日這一天,朝廷仍然會舉辦祭奠典禮,也會在臘日里犒賞官員,“賜宰執、親王、三衙從官、內侍省官并外閫(kǔn)、前宰執等臘藥”。但臘日在平易近間的影響逐步下降,特殊是到了南宋,唐代那些熱烈的平易近間運動都已不見蹤跡。這可以從記載宋代風俗的幾部古籍中看出,如《武林往事》對平易近間的臘日運動只字未提,只說:“禁中以尾月二十四為末節夜,三旬日為年夜節夜,呈女童驅儺,裝六丁六甲六神之類。”看起來本屬臘日的驅儺典禮,曾經融會到節夜中。《夢粱錄》也沒有提到專屬于臘日的風氣,只說:“尾月內可鹽豬羊等肉,或作臘、法魚之類,過夏皆無破壞。惠平易近局及士庶制臘藥,俱無蟲蛀之患。”
元明兩代,官方的臘祭廢除,臘日曾經名不副實。跟著臘八節的昌隆,臘日逐步與臘八節融為一體。元明清的臘日,多半是指臘八節。《明實錄》中,尾月初八這一天,有二十余次記錄:“臘日,賜文武群臣瑜伽教室宴。”
清初曾長久恢復臘祭,不外在乾隆時也被撤消。《清史稿》記錄:“乾隆十年,詔罷蠟祭。”從此,官方不再舉辦祭奠,就連平易近間的祭神運動“報賽”也一并制止。臘日從此名實俱不存了。
總之,臘日在漢代、唐代和宋代的時光并不固定。或許,恰是由於時光不固定,加上典禮散雜,所以宋代以后,它逐步被時光固定、典禮感更強的節日代替了。